發布時間:2023-06-26 15:46:30作者:陳澤生來源:醫藥經濟報
“老齡化紅利”究竟是否是醫藥行業快速增長的“偽命題”還是“真需求”?
長期以來,部分市場觀點和研報分析均習慣性地將“老齡化”列為拉動需求增長的要素之一,行業以及資本市場也把人口老齡化與健康意識覺醒,列為推動醫藥消費需求的重要動力,并為醫藥行業發展長期帶來長期利好。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揭曉,人口總數達到14.1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2020年大陸地區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總量為2.64億人,已占到總人口的18.7%。
然而,也有業內人士對此發出質疑:真正決定行業增長的不是老齡化人口規模帶來的消費需求提升,本質上其實是國民收入總值、醫保參保人數、醫保支付能力整體提升等支付水平提升帶來的,國內“大支付方”醫保端口的巨大支付能力增長真正決定著市場體量。
對此,《醫藥經濟報》新媒體中心以全國醫藥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為行業增長的主要考核點,結合多維度數據,剖析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醫藥產業市場增量數字背后傳遞的信號。
“以收定支”背景下
支付端是拉動需求的核心?
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白內障、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惡性腫瘤的發病率上升,相應的醫療診斷以及治療服務的需求也在上升,從而帶動醫藥終端的產品和服務供應的提升,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發展。
以常見的心血管疾病為例,有數據顯示,2017—2019年,高血壓、心臟病、心肌梗塞等血液循環系統疾病的出院病人中,60歲以上的占比分別為69%、69%、69.5%。疾病的發生往往也會帶來相應的治療需求,對于心血管疾病來說心疾病治療的主要需求包括血壓等健康檢測需求、心血管用藥需求、心臟支架等手術需求、增強免疫等保健需求、慢病管理的指導需求。
有數據顯示,2015—2019年心血管系統用藥規模由1084.36億元增加至2019年的1471.94億元,年均復合增速為7.94%,其中86.01%是醫藥系統用藥,13.9%是零售系統用藥。2019年,醫院端及零售端心血管用藥Top20產品中,僅醫院端阿托伐他汀是主要的心血管用藥產品,用藥規模就達到128.96億元。
從上述數據顯示來看,人口老齡化似乎的確會使得心腦血管疾病治療產品的需求增高,推動相關企業和醫療機構的營收增長。然而,脫離了醫保支付和國民經濟增長的支持,僅僅只靠老齡化的需求,是否還能推動醫藥、醫療行業的增長?
業內人士表示,健康產業日益被群眾所看重要,主要是由于居民收入的增長、帶來的健康觀念的轉變以及人口老齡化等諸多因素導致的。未來居民對健康養護、疾病預防、慢病康復、疾病治理、養老等方面的需求雖然可能增加,但如果缺乏足夠的支付能力,一切需求都是“空中樓閣”。
事實上,對比分析醫藥工業主營業務收入(以下簡稱“主營業務收入”)與國民生產總值(GDP)的增長關系與老齡化人口的增長關系來看,似乎與國民GDP的增長相關性更大。
(圖1)
從圖1顯示的曲線來看,自2012年以來至2021年的十年期間,老齡化人口曲線一直處于持續穩定增長的走勢。但是,對比部分關鍵時間節點,主營業務收入出現了一定波動:
主營業務收入于2018年期間實現了跨越式增長,但在2019年有所回落,同比2018年的23160億元的主營業務收入下降3.11%;隨后,主營業務收入又于2020年回升,相較于2019年的22439億元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0.85%;而在2021年的主營業務收入為28013億元,再次增長提速,同比2020年的23980億元增長16.8%。
(圖2)
所有保障項目資金的重要來源之一就是財政補貼,通過制度有效銜接,既能讓資金提供全面保障,同時能夠發揮最大效率,這也意味著,國家經濟在醫藥市場支付端給予的資源,直接影響著醫藥工業主營業務收入。
從圖2可以看出,國民生產總值(GDP)曲線與主營業務收入的增長曲線或許更為契合。
根據圖表數據顯示,國民生產總值自2012年到2018年期間一直處于穩步增長狀態,2019-2020期間GDP增速有所放緩。2021年的GDP為1143670億元,相較2020年的1015986億元增長再次提速,同比2020年增長6.88%,恰好接近了主營業務收入的增長曲線。
除了GDP的增長外,基本醫療保險的覆蓋率和醫?;鹗杖胍才c醫藥行業的增長有著正相關的關系。
(圖3)
從圖3可以看出,基本醫療保險的覆蓋率和醫?;鹁?016年以后有了大幅提升。2017年全國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了約11.77人,并于2018年,達到13.45億人,醫療保險基本涵蓋了全國人口基數。與此同時,2017和2018年的醫?;鹗杖敕謩e為17932億元和23440億元,相較于2016年的12692億元也有了大幅增長,也相對的與醫藥主營業務收入的增長趨勢相匹配。
事實上,國務院辦公廳于2017年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深化基本醫療保險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針對醫保支付,基本醫保管理和深化醫改等重要問題作出指示,調節了相關醫療服務行為、引導醫療資源配置的重要杠桿。
《意見》中的基本原則第一條就明確“堅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結余”這一基本原則,也從一定程度奠定了醫藥、醫療產業與國民收入、醫保收入掛鉤的增長關系。
此外,近幾年的醫療費用增長持續快于GDP增速,財政補貼連年提升,個人絕對衛生支出逐年上漲的趨勢下,為加強控費擠壓不合理支出,除了醫保目錄談判外,各級帶量采購和集采聯盟之風逐漸盛行。醫保目錄內,或被集采產品的利潤空間一降再降,各類心血管疾病產品更是受到重點關注。
市場大小由支付能力決定
需求增長≠行業增長
“點菜的人不埋單、埋單的人不點菜”是過去中國醫保、醫療、醫藥領域困擾支付端的一個主要問題,隨著“三醫聯動”改革走向深化,從藥品定價、藥品招標,一直到藥品醫保準入,一系列支付端變革引發了巨大的市場結構調整。
就2023年3月人民政府網披露的數據來看,截至目前,國家已經組織開展294種藥品集采,一批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門診常見病、慢性病用藥平均降價超過50%。
得益于大幅降價,患者使用高質量藥品的比例從集采前的50%上升到90%以上。
眾所周知,被集采和進入醫保目錄的產品價格一降再降,雖然集采、醫保降價能夠幫助以價換市,但利潤空間也不斷被壓縮。這意味著,僅僅只靠人口老齡化需求的增長,并不意味著整個醫藥行業體量的整體增長。
“需求增長≠行業增長”的現象,在日本也同樣明顯。2000年至2019年日本老年人比例不斷增加,現已正式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假設老齡化是推動醫藥消費的最大動力,那么,日本醫藥生產量、醫藥消費量、醫療消費占GDP比重等指標都應該呈現上升態勢。
圖4:世界銀行官網日本65歲及以上人口變化(2000-2021年)
實際情況的卻是,2000年之后,日本厚生省“以其他治療為主要目的的醫藥品”生產金額并未跟隨老齡化上升,日本醫藥企業的生產金額變化不大,增長也遠遠落后于日本“每十萬人平均每日入院人數”。
圖5:日本人均醫療費用支出變化(2000-2021年)
此外,若要假設成立,相應的國民人均醫療費用支出也應當隨著老齡化人口的擴大穩步上漲,對比圖4與圖5的折線圖曲線變化趨勢來看,并不能體現出人口老齡化與醫療增長的相關性。
事實上,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統計數據,1995年是日本醫藥產業的分水嶺。1995年之后,日本國民醫療費用穩步上漲。截至2015年,漲幅已經達到30%。但日本國內藥品產值卻長期止步不前,甚至在1999年之前出現持續的負增長。2000年之后,日本國內藥品市場增速轉正,但漲幅有限,不超過5%。
圖6:日本國民醫療費用總額與醫療用醫藥產品生產總額對比
對比之下,醫療費用總支出占比GDP的曲線似乎更加契合日本國民醫療費用總額的曲線變化。根據圖7變化顯示,日本的醫療總支出占比GDP在2008年至2012年前后飛速提升,并于2013年開始區域平緩。恰好與圖6中的國民醫療總支出的增長曲線接近,在2008-2012年期間增速有所加快。
圖7:醫療費用總支出占比國民生產總值(GDP)
不過,如果不局限在處方藥核心市場,而是將市場邊界向“大健康產品”延伸,不受醫保支付因素的影響,人口老齡化、國民經濟水平提升和健康意識逐漸增強,似乎也一定程度推動了保健食品領域進入穩定增長期。
據統計數據顯示,中國保健食品行業市場規模增長穩定,從2017年的1482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1847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7.75%。
2016年7月1日起,《保健食品注冊與備案管理辦法》正式開始實施,保健食品行業正式步入“注冊制”與“備案制”雙軌并行時代。截至2020年2月底,我國保健食品批文總數達到16535個,其中國產保健食品滋補品為15752個,進口保健食品滋補品為783個。目前我國市面上比較熱門的保健食品保健功能主要集中在調節免疫,占28.8%。其次為維生素(14.9%)、抗疲勞(12.9%)及補鈣(10.2%)等。
概括來說,“支付能力決定市場上限”直觀的數據對比打破了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需求增長,從而推動整體醫藥行業增長這一“偽命題”。
實現“能消費”才能到“愿消費”,支出能力一直以來都決定了消費水平。雖然消費市場需求可以決定投資、引導投資,但就我國目前的市場表現來看,人口老齡化并非推動醫藥行業增長的直接動力。
此內容為《醫藥經濟報》融媒體平臺原創。未經《醫藥經濟報》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如需獲得授權請事前主動聯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65;yyjjb@21cn.com。
粵ICP備17121623號 國內統一刊號:CN44-0098 郵發代號:45-18 廣告熱線:020-37886663 訂報熱線: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mingjue2.cn All Rights Reserved
醫藥經濟報公眾號
腫瘤學術號免疫時間
醫藥經濟報頭條號